资料链接:
凤阳明中都城,是明太祖朱元璋登极后,在自己家乡安徽凤阳悉心营建的我国古代最为豪华侈丽的都城。拟建的都城为三套方城围合,建有圆丘、方丘、月坛、山川坛和钟楼、鼓楼、国子监、城隍庙、开国功臣庙、历代帝王庙、观星台、会同馆、百万仓和中书省、御史台、大都督府等众多官厅衙署。
中都城分为中都外城、中都禁垣和中都皇城,第一道城内城又称皇城,周长3680米,面积84万平米,相等于北京故宫的紫禁城,比紫禁城面积大12万平米,开四门,分别为午门、东华门、西华门、玄武门。第二道城是禁垣,开四门,正南门为承天门,位置相当于今北京故宫的天安门,第三道城外城周长为30千米,开九门。
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太祖朱元璋下诏,取“中天下而立,定四海三民”,以其发祥之地凤凰为中都,依京师之制建置城池宫关,集中全国百工技术,营造达六年之久。主要建筑有外、中、内三城。外城是中都城,土筑高墙3丈,周45里;中城为皇城,周13.5里,砖墙高2丈;内城称紫禁城,周6里,高约4丈5尺,城内殿宇壮丽,雕饰奇巧。《中都志》称:“规模之盛,实冠天下”。它是我国古代最华美移丽的都城建筑之一,其规模和豪华程度诸多方面超过北京、南京的故宫。中都城建筑艺术继承了宋元时代的传统,又开创了明清时代的新风格,在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清康熙六年(1667年)凤阳县治曾移此。此后历经沧桑,城被毁坏,现仅存残破的西华门、午门及长970米的一段城墙。
明中都工程持续了六年之久,因“劳费”、地理环境等因素,于明洪武八年(1375)罢建,但建成部分已具备我国都城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,成为明代实际经营的第一座都城。
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17年12月,明中都皇城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,这是安徽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。